一座化學工廠,為台南的濱海小鎮帶來短暫繁華, 卻在人與土地上,留下漫長的毒害和夢魘。
台鹼安順廠的地理位置
工廠旁的海水蓄水池,豐富的魚產,不是上天給海口人的恩賜,而是終身病痛與折磨的開端。
台鹼安順廠的前身,可回溯到1942年,當時日本鐘淵曹達株式會社強徵民地,成立工廠生產燒鹼、鹽酸和液氯,並為日本海軍製造毒氣。戰後,國民政府接收日產,更名為台灣鹼業公司安順廠。1960 年代,開始生產五氯酚,製造農藥,外銷日本,直到1982年關廠停產,隔年併入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中石化)。
因為早年環境意識薄弱,安順廠區生產期間,產生的戴奧辛和汞,已經造成土壤與地下水污染。關廠後,廠內存放的五千公斤五氯酚,沒有妥善處理,流入周邊環境,繼續毒害環境。
早在1994年魚體就被驗出戴奧辛,2002年成大教授李俊璋團隊,發現當地居民血液戴奧辛含量偏高,但政府沒有進一步提出預警。直到台南社大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黃煥彰對外揭露,相關單位才在2003年8月,首度召開說明會,同年12月,環保署將安順廠區公告為污染整治場址,豎立警示牌,禁止民眾捕魚蝦食用。
其中打破世界紀錄,戴奧辛濃度高達6千4百萬奈克的一批土壤,已經牢牢封在混凝土打造的「石棺」中十餘年。中石化表示,等未來研發出更成熟的整治技術後,再處理這批污染土。
過去對環境的忽視,換來的代價,是漫長而龐雜的整治工作。這些和工廠為鄰的居民,或是在工廠內的第一線勞工,常常形容,自己彷彿實驗用的白老鼠。經濟發展的列車,不曾為他們慢下腳步。等到他們警覺,身體變了、病了,想回頭找出原因,往往已經為時太晚,想透過法律途徑求償,更得面臨舉證不易、超過追溯時效等限制。
除了台鹼安順廠,還有桃園的RCA工廠,也是在關廠、產權易主後,才被爆出長期偷排有機溶劑,污染土壤及地下水,受害員工歷經十幾年的訴訟,只想討回一絲正義。早年環保法規尚不嚴謹時,廢棄工廠成為一大管制漏洞,浮上檯面的只是少數,依舊埋藏地底的,還不知道有多少?
環保署曾經調查,2005年以前的高污染潛勢廢棄工廠有4萬多家,其中有743家建議進場調查,但十多年過去,完成實質採樣的廠區不到三成。 為何整治緩慢,環保署表示經費有限,加上優先處理農地污染,預計2020年才可完成廢棄工廠的污染調查,但追查廢棄工廠並不容易,工廠搬遷 、易主等都可能增添調查難度,再加上年代久遠,要走到整治階段往往曠日廢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