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陸蟹闖天關

從誕生的那一刻起,牠們必須勇敢的一關闖過一關。
陸蟹的一生,就是一場實境版的生存遊戲。

請往下滑動
時光機

恆春半島的地理位置

位在屏東縣的恆春半島,是台灣的最南端,西邊是台灣海峽,南邊是巴士海峽,而東鄰太平洋,三面環海,生態環境豐富獨特,1984年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,墾丁國家公園在此設立。

illustration

恆春半島是陸蟹的天堂,然而觀光開發、道路、水泥化工程以及人為捕捉,各種危險一步一步進逼,現在又遇上外來種黃瘋蟻的問題,陸蟹快要走投無路了。

黑夜,月光灑落在恆春半島的海面上,大腹便便的陸蟹媽媽,從洞穴裡探出頭來,牠們開始往海邊走去,準備展開一場重要的生命旅程。

廣義的陸蟹包含在潮間帶、淡水水域及陸地上棲息的蟹類,而目前普遍探討的陸蟹,是指真正居住在陸地上,日常活動不受到潮汐影響的種類。 全台灣陸蟹種類最多的地方,就在恆春半島的香蕉灣海岸林,超過30種,歧異度之高排名世界第一,而屏東滿州的港口溪一帶,更是中型仿相手蟹全世界最大族群量的所在地。 為什麼恆春半島會成為陸蟹的天堂,主要是棲地多樣性高,熱帶海岸林茂密,有些地方還有湧泉,陰涼潮濕,食物充足,外加有著完整的珊瑚礁生態系,因而成為陸蟹最喜歡的棲息環境,也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天堂。

絕大部分的陸蟹,是從海洋演化到陸地上生活,上岸之後,水份的獲得及保存是一大考驗。為了因應缺水危機,有些陸蟹會想盡辦法把鰓裝滿水,要不然就儘量在離水不遠處活動,於是牠們喜歡在海岸林底層挖洞居住,有些住在樹上的樹蟹則會選擇積水的樹洞當家。下雨及雨後的夜晚,更是陸蟹喜歡出洞遠遊的好時機,牠們一方面找東西吃,一方面尋找配偶交配。

◂◂ 往左滑看更多

陸蟹偏肉食,落葉、果實,也是陸蟹愛吃的食物,一隻陸蟹可能每天只要吃一公克左右的樹葉,就可以存活,因此只要一棵大樹,就可以養活幾百隻、幾千隻的陸蟹。

雖然已經長住陸地,但陸蟹的童年時光,還是必須在海裡度過,當牠一出生,可能先得躲過魚類等海洋生物的掠食,如果幸運沒有成為食物,依種類的差異,經過半個月至1個半月的浮游期,脫殼變態到大眼幼體的階段,才會再返回陸地生活。

好不容易返回陸地,找到適合的家過日子,還得隨時保持警戒。 長得大,長得壯,有可能變成人們的食物;長得美則可能成為人們的寵物。 像是中型仿相手蟹,紅色的身軀,並沒有為牠們帶來好運,反而招來厄運,牠們一度淪為水族市場討喜的商品,幾十元到幾百元的價格,就賣斷了中型仿相手蟹的族群生命

中型仿相手蟹被冠上澳洲聖誕蟹之名,在水族館販售

更嚴重的威脅,是家鄉的變貌。 墾丁國家公園的生態美景,吸引大量遊客前來,遊客數從一年兩、三百萬人次,逐漸攀升,到了2014、2015年到達最高峰,約有八百多萬人次,從吃、住到玩,各種觀光及休閒設施紛紛設立,就連大型BOT案也進駐。

陸地上快速開發建設,水泥化工程也入侵河川兩岸,人們鯨吞蠶食陸蟹的棲地,家慢慢地不見了。

◂◂ 往左滑看更多

2000年我們曾經在屏東滿州的港口溪,見到上千隻的中型仿相手蟹,密密麻麻的在樹林底層覓食以及在河口釋幼的奇景。 如今來到港口溪,滿滿紅螃蟹的繁盛景象,早已不復見。曾經這裡是讓陸蟹研究者劉烘昌驚艷的世界級寶地,以前他沿著港口溪流域,從河口一直到上游離海四公里的地方,都可以看見中型仿相手蟹的蹤影,估計數量可能有幾十萬隻到百萬隻,而今有90%的族群量已經消失,只剩下不到5000隻。 就連陸蟹天堂香蕉灣也成為他的傷心地,不只大型陸蟹減少九成以上,小型陸蟹更剩下不到1%。

台26線海岸公路,將海岸林一分為二,使得棲地更加破碎化,道路也成為陸蟹媽媽的生死關卡。

illustrationillustrationillustrationillustration

陸蟹降海釋幼是一場冒險之旅,即便在無人干擾的自然界,母蟹在路途中可能被太陽曬死、脫水而死、摔死、遭海浪捲走淹死、被天敵捕食等等,而海岸公路的開闢,更增添風險,路上有眾多的關卡,牠們必須翻高牆、爬水溝、過馬路,闖關成功才有機會抵達產房。

以陸蟹小小的步伐來說,一條排水溝簡直是一條大河,而0.5公尺高的公路護欄,等於是要人類面對高達10公尺的峭壁,更何況還是一位孕婦。

墾丁國家公園從2008年到2017年,進行砂島到香蕉灣近三公里路段的路殺調查,以大型陸蟹毛足圓軸蟹為例,平均路殺率為11.3%,其中有八成以上都是抱卵母蟹。 另外,像是保育類的椰子蟹,野外數量已經相當稀少,很難見到牠們的蹤跡,2018年路殺調查志工在短短九天,就紀錄到三隻椰子蟹被輾斃。

◂◂ 往左滑看更多

即使幸運的回到家,也不一定能活下來,現在陸蟹面臨強勢對手,外來種黃瘋蟻直搗家園。 黃瘋蟻分泌的蟻酸,會讓陸蟹眼瞎,也會透過關節膜滲透進入陸蟹體內,最後逐漸衰弱死亡。劉烘昌博士發現香蕉灣地區的陸蟹數量從2015年開始出現大幅下降,尤其奧氏後相手蟹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,數量剩下不到1%。 陸蟹天堂在黃瘋蟻、路殺及棲地消失的多重夾擊之下,幾乎走向崩毀。

illustration
background

消失在即,當地居民開始注意到,兒時的情景只能留在記憶中,為了保住陸蟹,各界紛紛展開不同的守護行動。例如:在陸蟹降海釋幼的高峰期進行交通管制,幫陸蟹過馬路,並嘗試建立生態廊道,降低路殺風險,平日也會定期巡守,避免遊客干擾或捕捉陸蟹,甚至透過長期的調查來找出路殺熱點,希望幫陸蟹謀求一條生路。

行動也帶來一些改變,陸蟹家族中的成員陸寄居蟹,就是黑暗中的那點微光。 以前在恆春半島,常可見到許多背著塑膠容器殼或玻璃容器的寄居蟹。即使背著貝殼,貝殼不是太小,要不就是殘破損壞,無法提供寄居蟹良好的保護。

當恆春半島的陸蟹族群不斷下探谷底時,唯有後灣海岸的陸蟹數量仍在成長,這裡是陸蟹的新天堂,但也是京棧飯店開發案的預定地,為了搶救陸蟹,學者、部分居民與民間團體,展開十一年的長期抗爭,2018年終於通過以地易地的方案,由政府提供海生館旁的停車場土地,業者也同意易地開發,保下陸蟹在恆春半島最後的桃花源。

2018年10月,在屏東滿州的港口溪,一隻隻字紋弓蟹的幼蟹們正奮力的上溯溪流,小蟹回家了。 字紋弓蟹原本是台灣溪流普遍常見的物種,隨著河川整治與污染等環境破壞,族群數量減少很多,這是近十年來所見最大量的一次幼蟹上溯,估計超過數十萬隻的盛況,對照三十年前,仍遙遙不及過去。

background

估計一隻大型的陸蟹,最老可以活到50歲,如果牠每年順利生產一到兩次,一輩子可能會產下千萬隻小寶寶,只要其中有兩個孩子能夠好好長大,陸蟹的族群就有機會順利延續,然而現在連千萬分之二的機會都不到。 在恆春半島人們與生物都在進行,最後一絲奮戰,不願牠們的故事,從恆春半島謝幕,想要扭轉頹勢找回那消失的身影。 陸蟹牠們靠著極低的食物需求,極高的適應韌性,從海洋到陸地求生,對於這群伴隨地球成長的生物,是否該保留更多的尊重與生存空間,也讓大自然有更寬廣的未來。

諮詢顧問及影像提供:劉烘昌

一起來守護陸蟹

timemach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