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漁港的黑色幽默

漁港變成砂石場,怪手挖不完,漁船出不了海。
蓋了快七十年,還沒有完工的永續工程。

請往下滑動
時光機

大武漁港的地理位置

大武漁港,座落在臺東縣大武鄉尚武村,是南迴公路台東段的唯一漁港,黑潮流經外海,帶來大量的魚群,有上百艘船筏在此停靠。

illustration

來到台東大武漁港,看到的不是漁船穿梭的熱鬧景象,而是卡車來回、怪手火力全開,拼命趕工的狀況,眼前的砂石似乎怎麼都挖不完,如果不說還以為這座漁港還在蓋。 漁民開船出海捕魚,進港停靠,這是各漁港時時刻刻上演的場景,但是有些港口,要順利進出港,不只要看潮汐,還要靠運氣。

說起大武漁港的淤積史,有各種荒謬的故事,漁民戲稱有時沒幾天港嘴就長出一座沙丘,航道被堵住,大武漁港變成大武湖,可以用走的繞港一圈,也發生過出海後進不了港回不了家,或者關港一兩個月無法捕魚,漁港癱瘓,漁民生計出問題,苦不堪言。 呂坤山船長回憶起這座漁港從他小時候就在蓋,現在數十年過去,頭髮都白了,他將捕魚的小膠筏,投資換成漁船。不過,港口淤積的問題就像跳針一樣,重複不斷的發生,成為漁民最深的困擾。

2017.02.10 大武漁港淤塞全景

panorama
左右移動看看
background

2013年

淤沙像一道堤防,幾乎堵住大武漁港的港嘴。

background

2016年

南側海岸線往內退縮,興建突堤與離岸堤來護岸,大武漁港淤沙未減。

background

2018年

興建突堤和離岸堤加上回填土方,海岸線往外延伸,漂沙卻回堵大武漁港。

在大武漁港南岸,一排排綿延的消波塊堆滿岸邊,每當颱風過境,長浪不斷沖擊消波塊產生大量的鹽霧,公路一片霧茫茫,為了行車安全,經常預防性縮減一個車道,禁止臨岸通行。 南興路段是南迴公路上,最容易遭受強浪侵襲的地點,因為大武漁港往海延伸的防波堤,阻斷沙源的補充,讓海岸退縮,路基淘刷更加嚴重。 為了保住這條公路,公路單位祭出各種工法,大型消波塊當然不能少,離岸堤和突堤養灘也得試,最後再把港口疏濬及工程土方,運來填海護路,多管齊下全力搶救,四、五公里的海岸已經砸下十幾億,可說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公路。

鹽寮漁港從1991年開始興建,受到地形與海流的影響,漁港工程難以克服,遲遲無法完工,但人工結構物帶來的突堤效應,已擾動了海流,海岸逐漸變貌。 港口南岸日漸侵蝕,並危及台11線的路基,公路旁堆起消波塊長龍;而北岸的沙灘則是越積越高。涼亭等遊憩觀光設施,先是被沙埋,再被強浪打壞,整座港區被一粒一粒的沙石摧毀。

• 1997年

花蓮鹽寮漁港第一期工程受到颱風跟強浪侵襲,屢遭打壞,無法完工。

• 2008年

花蓮鹽寮漁港原本預計發展觀光,但北岸淤沙越積越高,幾乎掩蓋涼亭。

• 2015年

蘇迪勒颱風過境,大量漂流木和淤沙堆積,漁筏也被海浪推上岸。

• 2018年

涼亭等遊憩觀光設施,被強浪打壞,最後拆除。

background

你知道什麼是突堤效應嗎?

突出海岸的人工結構物,會阻擋原本沿岸流及漂沙的路徑,造成上游那一側的海岸淤沙堆積,下游側的海岸,因為沙源減少,逐漸出現侵蝕現象。

background

你知道什麼是突堤效應嗎?

突出海岸的人工結構物,會阻擋原本沿岸流及漂沙的路徑,造成上游那一側的海岸淤沙堆積,下游側的海岸,因為沙源減少,逐漸出現侵蝕現象。

二十年來,船長黃順德看著鹽寮漁港屢建屢敗,最後家門口的海灣,細沙逐漸流失,滿布礫石,捕魚更不方便了。 出海之前,他得先清除航道上的大礫石,避免漁筏底部受損,然後再動用至少四個人,才能把漁筏推出海。2018年,快八十歲的老船長,不再出海捕魚,老膠筏由兒子接手,新手船長也延續出港的老技巧-撿石頭。 從滿心期待到夢想落空,耗費兩億多元之後,漁港還是沒有蓋起來。

蓋一座不太好用的港,毀掉一個自然海灣,新北市的和美漁港就是最經典的案例。 1990年代初期,和美漁港擴建的防波堤,阻斷了漂沙的動態平衡,導致港口南岸金沙灣海水浴場的沙子,不斷往港口漂移,沙子只進不出,堆得比泊船的碼頭還高。和美漁港還沒啟用,就淤滿成為沙港,而金沙灣美麗的沙灘卻消失了,變成了石頭灘。

為了拯救這座荒廢十多年的漁港,2004年四月底開始,新北市政府與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,聯手動用近千萬元的預算,拆除一百多公尺的北防波堤,並將和美漁港內約兩萬八千噸的淤沙抽回金沙灣養灘,不過這場耗時耗資的與沙角力賽,最後還是輸了。

之後政府又繼續投入資金,延長南側突堤碼頭,幾番折騰,發現白忙一場,現在來到和美漁港,港內沒有漁船停靠,岸邊只有釣客,耗資五千多萬元之後,最後政府乾脆豎立起垂釣區的告示牌,轉型為休閒用途,和美漁港可說是全台最貴的人工海釣場,更是港灣工程失敗的活教材。

2012年 和美漁港成為人工海釣場
2012年 碼頭上可見開放垂釣的告示牌
background

早期漁港設置缺乏整體規劃與評估,許多漁港先天建港條件不良,再加上漁民高齡化,海洋環境又受到污染以及過漁等因素影響,沿近海漁獲量逐年下降,大約已有三分之一的漁港功能,正持續萎縮。 有些漁港,一整年沒有任何漁船使用紀錄,有的漁船每年進出港的總次數,還不到十次。

background

早期漁港設置缺乏整體規劃與評估,許多漁港先天建港條件不良,再加上漁民高齡化,海洋環境又受到污染以及過漁等因素影響,沿近海漁獲量逐年下降,大約已有三分之一的漁港功能,正持續萎縮。 有些漁港,一整年沒有任何漁船使用紀錄,有的漁船每年進出港的總次數,還不到十次。

全台灣的海岸線全長約1600多公里,大小漁港曾經多達239座,平均約每七公里左右,就有一處漁港,密度極高,但是閒置或低度使用的漁港超過25座,政府預計將16處漁港釋出轉型,另外9處公告廢止。 像是東北角海岸的老梅、中角和永興三座無人使用的簡易船澳,新北市政府就花費836萬元將其拆除,恢復自然海岸。

新北市金山區的永興漁港,因為正對迎風面,一有風浪停泊不易,利用率低,2018年拆除。

1997.12.26 新北市永興漁港(拆除前)
2018.08.02 新北市永興漁港(拆除後)

新北市金山區的中角漁港,東北季風期間幾乎無法使用,港灣設施簡易,僅為臨時性休憩功能,平時少有漁船筏停靠,2018年拆除。

2005.08 新北市中角漁港(拆除前)
2018.08 新北市中角漁港(拆除後)
background

我家門前有漁港,曾經是漁民們的期盼 ,也是政府重視漁業的政策指標。 廣建漁港,卻欠缺海洋永續的思維,經由大自然的檢驗,部分漁港被迫認賠退場,犧牲環境又耗費巨資買教訓,未來漁港整建與漁業發展策略,該往哪個方向,才不至於重蹈覆轍呢?

一起來關心我們的海岸

timemach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