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人熟悉的淡水河,也曾經堆滿了垃圾?
一起乘著島嶼時光機,回首垃圾山,臭氣憶當年。
淡水河的地理位置
總是人潮絡繹不絕的淡水河,是城市人們的出口,人們的生活和淡水河流域緊密相依。 現在的你很難想像,1993年的淡水河畔,是滿天的垃圾和惡臭味,讓人想快速離開。
讓我們乘坐時光機,回到三十年前的淡水河。 一啟航,迎面而來是陣陣臭氣,沿著大漢溪而上,岸邊竟有著一座又一座的「垃圾山」,沒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,河面處處漂浮垃圾。不要說什麼河岸景觀第一排,就算是在這待一分鐘,也待不下去。
在只求經濟發展忽視環境的1980年代,政府並沒有完善的垃圾處理政策,當時鄉鎮公所都是自行找地堆置垃圾,海邊與河岸就成了最佳的垃圾場,長久下來不但污染河水,也影響水流。
直到1990年代,環保意識抬頭,人們對河川的髒污忍無可忍,政府開始進行淡水河的整治。其中1992年開始的「大漢溪沿岸舊垃圾清除計畫」,就清運了755萬立方米垃圾,運到新北市林口下罟子掩埋場掩埋。
來看看淡水河如何從垃圾山變身為河濱公園…
垃圾清除後,河岸就地綠化,像是早年的土城垃圾山,現在已經改頭換面,營造為「打鳥埤人工濕地」,用來淨化生活污水。居民來到這裡運動、釣魚,回首堆垃圾的過往,不禁慶幸:真的是上個世紀的往事了。
歷經三十年的整治,移除垃圾、污水截流,淡水河水質終於改善。根據環保署調查資料,淡水河本流河段魚種從1980年代只有十餘種,到2011年已增到有50種左右,主要魚種有大頭鰱、鯉魚、鯽魚等等。 另外在較上游的新店溪河段,消失已久的洄游性魚類日本禿頭鯊、總統魚等也重現蹤跡。近年來更有人發現,在新店溪消失長達半世紀的香魚,出現在碧潭一帶。
*什麼是河川污染指標? 河川污染指標是環保署目前用來評估河川水質之綜合性指標,以水中溶氧量、生化需氧量、懸浮固體、氨氮等四項水質參數之濃度值,來判定水質污染程度,可分為未受/稍受污染、輕度污染、中度污染及嚴重污染,4個等級。
不過有些地方,垃圾只是隱藏在腳下。例如新北市五股區二重疏洪道旁的建築廢土,2002 年都是露天棄置,高架道路施工時曾清除了一部分,但兩旁的廢棄物只是用柏油掩蓋,並沒有清出。2002 - 2018
2018年我們重回現場,發現當年的廢土只是用柏油掩蓋,並沒有清出。新的垃圾與廢土還是持續堆置,可見違法棄置在都市邊緣地帶還是一再上演。
2002 - 2018
長期關心淡水河的陳建志重回五股二重疏洪道旁,昔日的垃圾廢土山已經變成鐵皮工廠群聚,未來新北市也計畫重劃。
人們的一舉一動,深刻的影響著淡水河。像是淡水河南岸,曾經有寬闊的沙丘,最高可達兩三公尺高,不過因為河砂開採,外加上游石門水庫及翡翠水庫攔截沙源,少了沙源補注,美麗的沙丘地形,在2000年之前就已經完全消失。
台北港原為淡水新港,為了因應台灣東部的砂石西運,初期規劃建設兩座砂石專用碼頭。
1999年行政院擴大營運目標與規模,計畫做為基隆港的輔助港,台北港蛻變為綜合型的大商港,並且推動台北港特定區計畫,徵收周邊私有地,當地農漁村的樣貌從此改變。
假日許多人湧進河邊,騎自行車或欣賞美景,大人牽著小孩迫不及待來到河口,觀察招潮蟹的出沒,走過髒污的過往,人們開始重新親近淡水河。 淡水河從原本生物豐富、岸邊草澤密佈的自然河流,一步步走向垃圾之河,再慢慢成為都市人休閒的出口,下一個二十年,有沒有機會找回真正的生態淡水河?